• 首页
  • 解决方案
    硬件合作商 非政府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
  • 产品模块
    硬件终端 移动医疗检测 后台健康管理 医疗知识库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 使用者专区
三权在手,分级快走!实现社区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实现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的三个思考:
医院想做什么?
医生想做什么?
患者想做什么?

要建立分级诊疗体制,第一点要赋予社区中心主任们充分的权利,让他们琢磨怎么用好医生护士,怎么把患者吸引来。至于如何让适合做家庭医生的三甲医院大夫来社区,不用三甲医院院长来考虑,交给社区中心来考虑。

最开始可以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让三甲医院医生一周来社区坐一两天门诊,慢慢地,如果他们在社区能有更高的收益、患者更喜欢,再让社区中心的主任们想办法把他们留住,“到这里干比三甲医院轻松,收入也高,甚至拿的都是堂堂正正的收入,干得好,患者尊重,体现价值。”

还是那句话,有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经营自主权,这些主任有的是办法。他们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虽然学历、职称不高,但有了积极性,不会比“骗子公司”差。

第二,对于需方,就更简单,公卫资金和医保资金打包跟着患者走。

别让公卫资金让卫生部门来支配,把钱交给患者吧。社区有本事吸引到老人来,这个老人的公卫人头费就到社区来;有本事吸引来社区看门诊,医保资金就到社区来。因此,让公卫补贴、医保资金跟着患者走,医生就会想办法把患者留下,医生水平不够,让社区中心想办法挖三甲医院医生来帮他。有更多患者,就有更多的公卫和医保资金,分到医生更多,医生怎么会没有积极性?

唯一要担心的是,社区有了如此强的挣钱动机以后可能会诱导需求、过度医疗。这点其实也不用担心,这是个技术性问题,医保付费机制设计得当就可以解决。公卫,是按人头支付的,无法诱导更多需求来赚钱;医保,也可以采取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的方式,也能在公卫和医保资金总额控制住的情况下,激励医生好好干。况且,只要有了竞争,在既定的公卫、医保支付总额下,医生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来吸引患者,微观上讲做得越好的社区和医生会得到更多的收入,宏观上讲总的公卫人头补贴、医保门诊支出是固定的,竞争的手段是典型的“发动群众斗群众”,让医生相互竞争,引入囚徒困境的方式,控制了总体医疗费用,又让医生不得不、自愿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

至于社区提供一些增值服务,让患者自费,也没有不可。不用担心,患者不是傻瓜,患者会自己考虑服务的价值。与其让骗子公司把老人的退休金骗走买没有任何用处的保健品,还不如让社区有资质的医生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把这笔钱赚到,没有什么不好。

第三,放开医生自由执业

要形成分级(分工分类)诊疗,就要让社区大夫能够把患者留住,把患者伺候好;让三甲医院里能够、适合当家庭医生的大夫也愿意去社区,能比在三甲医院做得更多、更好。这涉及到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模式。并不是说医生在三甲医院天天坐诊,亲自看160个号,到社区还是160个号,而是要充分发挥医生的积极性,让他想办法,区分哪些工作需要他要亲自干,哪些让低年资的医生干,哪些让护士也可以干。并且,患者也认,自己的病不需要这个医生亲自干,年轻医生、护士就可以。

这时候,医生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个组织者,一个经营者,发挥他的经营才能。让医生自己去想,怎样配置人力资源和患者,能让自己、整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很多人说我们现在三甲医院医生浪费很大,每天要看一百多个号,可能实际上只有十几二十个号确实需要他看,70%的患者根本不需要他看。但是,我们依然挡不住这70%的老百姓依然去找他看。

这里的核心一点是,如何调动这些医生的积极性,让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他本人是个品牌,患者是奔着他来的,但是即便在社区,一个家庭医生也应该形成一个分层、分类的服务模式。最简单的,也许首诊需要他看;确诊的、或者不确定性小的,可以交给低年资医生;完全确诊的可以交给护士;但需要患者认。

如何调动这些医生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医生要有用人自主权。如何组建一个团队,形成金字塔,我负责疑难杂症和首诊,低年资医生和护士成梯队。所以,我认为分级诊疗最后的形成,关键在如何解放医生这支队伍,让医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医生团队中有很多不仅技术很高,也有经营才能的人,但在现行体制下都被卡着。如果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干得非常好。

2017-4-21
广东巨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