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解决方案
    硬件合作商 非政府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
  • 产品模块
    硬件终端 移动医疗检测 后台健康管理 医疗知识库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 使用者专区
谁来捡起 “坑”里面的馅饼?——慢病管理(作者:张勇)

目前中国慢性病患者已经将近3亿人,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20%多,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慢性病死亡人数就已占到了中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每年有大概3800万人因慢性病失去生命。平均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数据摆在眼前,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现在大多数慢性病APP的用户规模都停留在几万的级别,也还未获得巨额的融资,整个市场现状仍处在早期阶段,未来谁能在这一领域占据市场,谁就有可能成为横跨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的霸主。

说是这样说,事实上,这口饭已经有不少人表示啃不下,也“坑”不起!

慢病管理就像一个非常美丽的馅饼,但这个馅饼下面是个“坑”,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为什么慢性病管理这么大的馅饼,做起来都是“坑”?

之所以是馅饼,因为慢性病的痛点太多了!而且从文章开头的统计数据可知,慢性病这个市场足够大。之所以是陷阱,原因是对于用户来说,慢病管理APP使用不方便,对于参与者医生来说则是参与动力不足。那让我们具体解析下慢病APP的痛点与槽点,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玩?该怎么玩?谁来捡起 “坑”里面的馅饼?

机会非常大的市场

从市场来看,慢病管理是移动医疗创业项目中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200个,而且即使像春雨医生、丁香园这样并不是做慢病出身的,也已切入到这块市场。慢病管理作为移动医疗的细分领域存在很大空间,这是源于中国庞大的慢性病患者人群。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到3.3亿,糖尿病患者2.8亿,乙肝患者1.2亿,而更有行业专家预计,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时期。

在线诊疗这个市场很难切入,医药电商的体量还不够大,如果一个慢病APP能够圈两三百万用户,其商业价值则是巨大的。慢病商业价值的实现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卖给用户商品,比如一个糖尿病用户一年的药费需要几千块钱,还需要保健品、辅助运动和食疗,如果你有10万个这样的用户,就可能产生几个亿的销售额;其二,帮用户省钱,在医保支付中慢病用药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如果能够将这些用户管理好,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就能够减少医保支出,帮助社保省钱。

用户体验的槽点

从患者角度移动医疗看似方便实则不易,比如患者在手机上输入这些数据时非常困难,因为很多患者是中老年人。而且慢病患者不能被“管理”,因为懒惰是人的本性,不要指望着这个事对他的健康有利他就一定会去做。

用户体验的确存在问题,对患者的依从性改善也差。如果要等一段时间数据出来,再告诉患者这个不能吃、那个要注意,这只是阶段性改善用户的生活,但你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告诉他需要如何改善。APP是个能够随时监控用户的工具,你要做的是让医生在最佳的时间点介入到患者的生活,干预他的用药、饮食及运动,对用户依从性进行改善。

医生的参与动力

医生对慢病APP的参与动力不足,慢病APP不可能没有医生的参与,如果平台上没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是不会吸引患者的。因此,大家现在都围绕平台、APP结合三甲专科医生的方式去做慢病管理,但实际上三甲医院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已经不同。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还没穷到为了十块钱去抢单回答患者问题这个地步。

解决思路

无论是对用户而言的体验槽点,还是对医生而言的动力不足,都是以慢病管理APP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解决慢性病管理这个大难题,主流的一派是慢病管理APP这些活跃在线上医疗的应用,还有一派是可穿戴设备结合APP这些面向C端用户的模式,其实个人认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慢性病管理问题。事实上,经过一些创业者前期在基层医疗单位对于目前慢病管理的不断摸索和探究发现,总结出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几个观点:

一、帮助社区家庭医生找到慢病管理人群

以现在国家大力倡导“首诊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等分级诊疗的政策趋势,未来慢性病管理的主战场和核心场所必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社区家庭医生相对于三甲医院专科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尽力和约束力去线上线下接触和服务慢性病患者;而三甲医院专科医生服务慢性病患只是他作为医生的天职,他们更倾向于解决疑难杂症。不过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引导社会,但是人们的固有观念还是停留在“大小病都是三甲医院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患者还比较分散,如何将慢性病患者集中到社区集中管理,是解决慢性病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在市面上也有像“家庭e生平台”这种微信服务号,打通三甲医院、社区及药店,搭建一个信息交互平台,将慢性病患者出现比较多的这些地方联系起来,集中交给社区去管理。 医院专科医生的首诊病人如果确诊为慢性病,可以通过家庭e生平台将慢性病患者导流到社区,让社区家庭医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有些病情较轻的慢性病患者会选择到药店购买处方药,开处方药需要医生证明,患者可以直接通过家庭e生平台跟社区家庭医生进行咨询沟通,开处方证明,家庭医生将该患者记录到慢性病管理档案中,从药店获取的这部分慢性病患者,也会集中到社区进行管理。

二、帮助慢病管理人群找到社区家庭医生

慢病管理APP的确有它的痛点所在。所有做面向C端用户的软件平台,APP也好,微信客户端也好,都会面临这些问题。用户是中老年人,高科技的东西他们不会用;用户不为自己的健康买单,想管都管不了。想解决这些问题,不是说这些软件平台就可以不做了。假设用户想找医生了,测量数据异常却未有家庭医生联系,对于居民而言太无助太被动了,也不符合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因此结合软件平台有一定的必要性。只不过,软件平台还需要结合家庭成员的互助,家庭医生健康随访、健康干预等线下交互,才能让它的痛点没那么痛。可以像家庭e生平台那样,在慢病患者需要家庭医生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或者让亲友帮忙搜索附近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随后到访或给出医疗建议。

三、帮助社区高效有序管理慢性病患者

前文提到目前大多数慢病管理APP的痛点和槽点:用户体验差和医生参与动力不足。现在就说说如何借助社区家庭医生去跳出这个“坑”。将慢病管理这个重任交给社区家庭医生,不同于三甲医院专科医生的是,家庭医生的绩效是跟签约率和随访率挂钩的,他们有这个强大动力去参与到慢病管理当中。而且慢病管理这件事情不应该像其他慢病管理APP那样,由私人企业主导慢病管理这件事,去撮合患者和专科医生,第一患者不信任,第二专科医生很被动。我们将慢病管理的主导权交给应该管的人——社区家庭医生,第一患者相信家庭医生,第二家庭医生做他应该做的事。但是家庭医生怎样去做好这件事?慢性病群体如此巨大,他需要一个能帮助他高效有序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工具。

社区家庭医生可通过喜特家庭医生签约APP,对慢性病患者实现快速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快速建立个人档案,提高真实建档率。通过喜特家庭医生随访APP,精准履约,集中管理,对有异常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针对性跟踪和上门随访,及时健康干预。对于慢病患者而言使用APP操作比较复杂,可以借助3G智能检测终端设备,测量后数据自动上传至医生管理云平台,当数据异常的时候,家庭医生可及时做出反馈。喜特家庭医生签约和随访APP的对象是B端用户社区家庭医生,我们比较多关注的是家庭医生的体验感,而一般家庭医生操作使用不成问题。

说到底,谁去捡起“坑”里面的馅饼?其实掉“坑”了不可怕,怕就怕在没有人在上面拉你一把,或者自己在“坑”里不想上来,有的找错方向甚至继续挖坑,越陷越深。

2017-6-17
广东巨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257号